基本案情
2013年,陳某位于某村民小組的房屋被損毀,陳某向江蘇省某市某區公安局報警要求處理,公安局認為該案屬于政府征地拆遷,不屬于公安機關受案范圍,未予立案。2015年8月18日,陳某向某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確認區人民政府拆除其房屋及廠房(與房屋一體)的行政行為違法,并判決賠償其損失。某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陳某的起訴缺乏事實根據,不能證明案涉房屋系區政府拆除,故裁定駁回起訴。陳某不服,提起上訴。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陳某提出再審申請,被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駁回。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0年7月31日,陳某向檢察機關提交撤回監督申請,最高人民檢察院依法作出終結審查決定。持續7年的行政爭議最終化解。
案件來源。陳某不服人民法院生效裁定,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江蘇省人民檢察院依法受理,經審查,提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抗訴。
調查核實。最高人民檢察院圍繞陳某的房屋是否在被拆遷范圍內、區人民政府是否是拆除案涉房屋的責任主體、案涉被拆除房屋是否為合法建筑等問題進行調查核實,調取案涉拆遷地塊用地紅線圖、拆遷補償檔案等書證,詢問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參與拆遷的某建筑拆除公司負責人、拆遷小組成員以及陳某等。檢察機關查明,案涉拆遷地塊系用于區人民政府2012年為民辦實事重點工程菜市場建設項目,征收拆遷由區人民政府主導、推動和組織實施,區人民政府為此專門成立城市建設指揮部,全面負責拆遷補償相關事宜。區城市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代表區人民政府作為拆遷人,委托某房屋拆遷公司具體實施。房屋拆遷公司與菜市場拆遷戶簽訂協議并組織實施拆遷。陳某被拆除房屋在拆遷范圍內,總面積330.82㎡,其中合法應補償面積176.52㎡。陳某訴請所稱廠房系違法建筑,不能按規定給予補償安置,主張停工停產損失因其未能提供工廠經營的證據材料,不能得到支持。放鶴路拆遷律師談陳某對補償的期望值與區人民政府的補償方案差距懸殊,雙方始終未能就拆遷補償事宜達成一致意見,房屋拆遷公司指派實施專項拆除的某建筑拆除公司對陳某的房屋進行了強制拆除。
監督意見。檢察機關審查認為,案涉強制拆除行為系因行政征收拆遷引起,區人民政府作為最初委托主體和征收行為主體,其委托的公司在未與陳某達成拆遷補償協議的情況下違反法定程序實施強制拆除,區人民政府應當對受委托公司的行為后果承擔責任。原審人民法院以被告主體不適格裁定駁回起訴不當。最高人民檢察院在辦案中了解到陳某的實質訴求是得到賠償,陳某房屋被強制拆除后,區人民政府曾多次與陳某協商,表示作為征收主體愿意承擔補償責任。江蘇省人民檢察院辦案過程中也曾促雙方和解。最高人民檢察院經研究后認為,本案系以主體不適格駁回起訴案件,即使通過抗訴解決了主體適格問題,實現陳某合法訴求,仍需經歷行政確認和賠償訴訟,促成雙方和解更有利于及時實現陳某的實質訴求。鑒于雙方均有和解意愿,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推動區人民政府與陳某達成和解,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
爭議化解。最高人民檢察院成立由分管院領導擔任主辦檢察官的辦案組,與江蘇省三級檢察機關聯動,共同開展化解工作。2019年12月18日,辦案組赴江蘇陳某居住地面對面溝通,通過釋法說理促其放棄超出法律和政策規定的不合理訴求;與區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座談,聽取意見并強調人民政府應當秉持誠實信用原則,對受委托主體的違法行為依法承擔責任。省、市、區三級檢察機關加強與區政府對接,檢察機關多次接待陳某,協調區司法局為陳某推薦放鶴路拆遷律師法律援助律師;推動行政機關召開有陳某、法律援助律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街道辦、司法局參加的聽證會。在四級檢察院合力推動和各方積極參與下,雙方按照拆遷安置補償標準和相關利率達成補償賠償協議。
指導意義
(一)檢察機關在化解行政爭議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凝聚合力,促進疑難復雜行政爭議的化解。檢察機關對于久拖未結的疑難復雜行政爭議,可以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多級聯動,上級檢察機關通過交辦、督辦、參與調處等方式,發揮協調指導作用,爭議所在地檢察機關充分調查、走訪,發揮熟悉當地情況、就近開展工作的優勢,齊心協力做好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
(二)人民檢察院辦理未經人民法院實體審理的行政賠償監督案件,可以促使應當擔責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補償標準幅度內承擔賠償責任,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受行政機關委托從事征收拆遷等行政事務的公司從事受委托的行為違法,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由委托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檢察機關辦理行政強制拆除引起的行政賠償訴訟監督案件,在查清案件事實、厘清各方責任的基礎上,兼顧監督公權和保障私權雙重目標,既要促使行政機關對其委托事務實施過程中發生的違法后果承擔責任,又要將雙方達成的賠償協議限定在法定范圍和幅度內,確保公平合法地解決行政賠償爭議。
放鶴路拆遷律師要旨
人民檢察院辦理未經人民法院實體審理的行政賠償監督案件,依據行政委托關系確定行政機關為賠償責任主體的,可以促使雙方當事人在法定補償和賠償標準幅度內達成和解。對于疑難復雜行政爭議,應當充分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凝聚化解行政爭議合力。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七條、第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九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行政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十三條、第二十條。上海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