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主席令第83號/ 1997.10.01實施
第二百一十七條 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制作的錄音錄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根據法律規定,【侵犯著作權罪】要求“以營利為目的”,"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
于是,在以往的評論區有人故作聰明,言稱:
“這么看來,只要不做商業用途的傳播,或者營利數額不大的就沒事了。”
但其實,盜版相關人員或者機構除了可能承擔刑事責任,還有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
一、民事責任
盜版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著作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盜版相關人員或者機構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二、行政責任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責令盜版人或者機構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制品,并可處以罰款。
而當情節嚴重構成犯罪時,則要承擔刑事責任。
————————————————————————————
【侵犯著作權罪】的注意事項
(一)不法
1.“以營利為目的”。
本罪屬于目的犯,其成立要求行為人必須具有營利的目的。
(1)如果出于教學、研究等非營利目的復制他人作品的,不構成犯罪;單純制作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不出售、不交付給他人,不具有營利目的的,不構成犯罪。
(2)除銷售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以營利為目的”:
①以在他人作品中刊登收費廣告、捆綁第三方作品等方式直接或者間接收取費用的。
②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他人作品,或者利用他人上傳的侵權作品,在網站或者網頁上提供刊登收費廣告服務,直接或者間接收取費用的。
③以會員制方式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他人作品,收取會員注冊費或者其他費用的。
④其他利用他人作品牟利的情形。
2.“未經著作權人許可”。
即沒有得到著作權人授權或者偽造、涂改著作權人授權許可文件或者超出授權許可范圍的情形。但是,有證據證明權利人放棄權利、涉案作品的著作權不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或者著作權保護期限已經屆滿的除外。
3.“復制發行”。
對于“復制發行”,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理解。
(1)觀點一:“復制發行”是指復制且發行。
此種觀點認為僅有復制行為或者僅有發行行為的,不能成立侵犯著作權罪;僅有復制行為或者僅有發行行為的,只能成立侵犯著作權罪的未遂犯。
這種觀點不當縮小了處罰范圍,不利于保護著作權。
(2)觀點二:“復制發行”是指單純的“復制”。
此種觀點認為復制行為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罪,發行行為成立銷售侵權復制品罪。
這種解釋顯然不合理,一方面,將“復制發行”限制解釋為單純的“復制”,違背文理解釋的邏輯;另一方面,導致發行行為反而比復制行為的處罰更輕。
(3)觀點三:“復制發行”是指復制或者發行以及復制且發行的行為。
此種觀點認為復制發行包括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的行為。
其中“發行”包括侵權產品的持有人通過廣告、征訂等方式推銷侵權產品的行為。
這種解釋是司法解釋的觀點,也有利于保護著作權。但有學者認為,這會致使刑法第217條與218條之間區分不足,導致《刑法》第218條【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失去意義。
參見2011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2007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條,2004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
(4)觀點四:“復制發行”同樣是指復制或者發行以及復制且發行的行為,但對“發行”應作限制解釋。
此種觀點認為,應將第217條的“發行”解釋為批量銷售或者大規模銷售(但不限于第一次銷售),而將《刑法》第218條規定的銷售侵權復制品罪中的“銷售”理解為零售。
這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發行”在日常用語中的含義,也能協調《刑法》第217條與第218條的關系,使兩罪的處罰相均衡,但目前尚未成為司法實踐的指導學說。
該觀點的核心在于對“發行”的概念并不嚴格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
上海保護知識產權案律師 例如,甲未經錄音制品制作人許可出租其作品。雖然著作權中的發行權僅包括出售和贈予兩種方式,而不包括出租(另行規定為出租權),但著作權的該規定不能成為解釋刑法的理由。由于發行的本質在于傳播作品,既然贈予就可以評價為發行,出租當然更可以評價為發行,故甲的行為成立侵犯著作權罪。
辦案機關對當事人一年內兩次售假 | |